打印

诗巫省华团会长刘仁祥于2025年7月16日以其个人名义发布文告。针对即将在本月26日举行的“倒安华大集会”做出反思

众所周知,团结政府执政近三年来改革步伐缓慢,联邦团结政府部门依旧臃肿,效率改进不彰;在制定政策时频繁出现U转,说好听谓其聆听民意,难听则说它是闭门造车也不为过;教育部持续执行和推出国阵几十年的既定方针的政策,旧制度无明显改革;某些宗教化政策比过去更甚;内政部的国安等恶法依旧存在;不少基层部门官员贪污受贿不时有之,对付平民或小官的小贪小贿雷厉风行,高官大案拖拖拉拉,最后是DNAA(Discharge Not Amounting to Acquittal,不起诉但不等于无罪);扩大税务也是雷厉风行,SST扩大至各个领域,在间接地向百姓抽税,总比直接无差别的抽GST把触动的群体利益压缩至最少。GST6%是导致纳吉倒台的因素之一,哪敢再重蹈覆辙!

为何政策频频U转?说明制定者有的不够接地气,有的在试探底线,有的部门不成熟,等到成熟又临下届选举了,该项政策能否持续将是未知数。作为民主标杆的美国,特朗普上台才半年,许多学者已怀疑几年一届的民主选举是否最好。

马来西亚的现实情况是:尚处带着浓厚封建色彩的初期资本主义民主阶段,特权族群占了近70%,这些族群在五十多年的行政特权圈养中多数已有了既得和将得利益,他们已习惯这种供养和被供养的关系,是他们一生的寄托,极少有改革的意愿,虽有一部分年轻的特权族群的政治改革领袖在崛起,但未成气候。强烈改革意愿者全国占比只有不到30%的选民,但又被少数大选区圈在一起,在全部选区中占比更弱,起不了大的“民主”作用。

在现实中,谁敢动特权族群的奶酪,必将粉身碎骨而倒台。所以任何优秀政治人物或政党尽管在执政的选前竞选极像救世主,一旦执政就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轻易打破现有的平衡,触动现有特权族群的利益,甚至为了巩固政权而加强讨好。

执政前,希盟是反贪先锋,减免税务喊得震天响,各族各阶层公平公正的极力提倡者,反国安法等恶法的英雄,承认统考,削减公务员开支等口号在华社天空中回荡,可一旦上台后,各种承诺都不灵了,应验了马某的一句话“竞选宣言不是圣经”。希盟当政的造王者——华族有劳无功,年年赋税高而广,全面收割工商业多数是华印族,说好的归还东马自主权只作橱窗粉饰。

但以社会属性的角度理性地站在现实立场去分析,以上多数实为不能多加指责。这些都是五十多年形成的问题岂能一朝一届改革?何况希盟在前届选举得不到特权族群30%支持率,分分钟面对倒台。谁敢去触动特权族群的利益?谁敢裁减公务员?反而是要大幅增薪来博取他们的好感。大幅加薪的开支负担只能以增加收割工商界才能填补财政漏洞;承认统考会被敌对投机政客大事挑拨去挑动特权群体的神经,改革自然步步艰难,遥遥无期。

某特权族群体的意识中己长期被供养成“贪污不是大罪”,谁能给我利益就支持谁的文化,包括也有部分华印族;联邦政府长期依赖东马的天然资源都已捉襟见肘欠债万多亿,年年财政赤字3%以上,还能给东马多少实质的自主权?若东马油气自主了岂不是要联邦政府的命?六十多年前有人担心砂拉越参组马来西亚会误入歧途,不能没有根据。

在现行制度下,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下届的选票得失而缩手缩脚。很可怜某些议员成天忙着应付各种公会大小活动,选民的小事和马路水沟,无暇发挥更大的议政本事。

可以说再优秀的领袖和政党都无法在这种社会泥沼中大踏步改革前进,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马来西亚的悲哀,也是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悲哀。环顾东南亚十国除了新加坡,哪一国比马来西亚更好?新加坡除了经济好,廉洁有效率,民主与自由度也是排不上号的。

每一个新社会制度的形成,都要付出漫长时间甚至极大牺牲代价,比如封建制度蜕变成初步资本主义制度需要百年以上的历史变迁,封建特权制度是非常顽固的堡垒,所以短期内任何马来西亚政党执政只能换汤不换药地老牛拉破车,能走几步算几步,要突破这个框框恐怕要半世纪之后的事。

马来西亚初步改朝换代的经验只能给选民上一个更理性投票的教训,看清了马来西亚的现实情况就不会太感性地相信候选人竞选时说的激昂之词,没有太大寄望就没有太大失望。只是经过几回教训才会成熟,醒来时已到夕阳年龄时,多数年轻后辈选民难免又步上前辈曾经年轻时的感性。

华族全国占比不到23%,还在年年缩小,经济地位多属小中上阶层,经济体量占比很大,在这民主还不成熟的国度中,在政治权力面前只有作陪衬的资格,反而往往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没有什么政党能完整保护你,马来西亚华人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好在祖籍国已日渐强大,大环境已改变,基本的人生安全权利已得到无形的保护,二十年前还是虎落平阳被猴欺。

不能说团结政府毫无建树,至少内阁中表面无贪无腐,对比之前朝代吃相难看的贪腐实有面目一新的进步,希望这不是假象或是权宜之计。

面对现实,理性看待国内的族群结构和社会属性才能冷对政治风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