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帮助大家了解如何预防、处理及制止霸凌事件,共同营造安全、友善的环境,进一步提高大众对霸凌行为的认识与警觉,增强自我保护与同理意识。诗巫省华团【时势组】于2025年10月27日晚上7时在本会二楼常青堂举办的“防霸凌讲座会”圆满结束。此次讲座会吸引了逾100人前来参与。

本会时势组主任兼筹备会主席钱进萍女士致欢迎词

首先,我谨代表诗巫省华团时势组,向各位的莅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今晚我们举办《网络霸凌的预防及处理》讲座,希望透过专业讲师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网络霸凌的严重性,以及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与他人不受其害。

在这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透过网络沟通、工作、学习、分享生活;但与此同时,网络也成了伤害他人的工具 -- 恶意留言、造谣攻击、甚至群体霸凌,都可能在无形中摧毁一个人的信心与心灵。

有人说:"键盘没有温度,但文字能伤人。" 一句无心的留言,可能让一个人陷入痛苦的深渊。

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因为网络的言语暴力而受到创伤。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堂知识课程,更是一场心灵教育。我们希望通过黄靖斌女士的专业辅导经验,以及警方代表薛旨芊警官的实务分享,让大家更清楚了解网络霸凌的成因、应对方式与预防方法。

我们要学习的不只是 "保护自己", 更要懂得 "善用网络的力量"-- 用言语去鼓励、用行动去支持。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善意,网络世界也能变得更温暖。

让我们成为 "传递温度的网民", 而不是 "制造伤害的旁观者"。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主宾丁福营先生拨冗出席,感谢严学德会长及黄惠萍顾问长期对时势组的支持,感谢全体筹委与志工的努力,也感谢各媒体朋友们的报道与关注。

今晚的讲座,也是一种提醒 - 科技日新月异,但人心仍需温度。让我们从自己开始,让网络多一点温度,少一点伤害。谢谢大家,祝讲座圆满成功!

本会会长严学德先生致词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今晚抽空出席这场讲座。有人可能心想:“哎呀,又是讲网络霸凌啊,这个大家都懂啦。”——但我告诉你,这个“懂”字,往往是我们以为最懂的时候,问题已经在家门口发生了。

今晚我们时势组主办的这场讲座,题目很贴切——《当网络成伤人的工具:我们能做什么?》。我想,这个题目一看就很现实。因为现在的网络,不只是拿来看新闻、看影片、发自拍——有时候,它也成了“伤人的利器”。

最近全国都在关注那起校园悲剧,学生在学校里被同学刺死。虽然警方还没证实是不是和网络霸凌直接有关,但我们都知道,这种极端行为的背后,往往有心理压力、情绪压抑,还有网络上长期的言语攻击。我们不能说一定是网络霸凌造成的,但它,很可能就是导火线。

根据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MCMC)的资料,过去三年,马来西亚一共接获超过八千宗网络霸凌投诉。平均每天都有二十多宗霸凌事件发生在网络世界。而且,受害者多数是青少年和女性。各位想想看——那可不是冰冷的数字,那是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家庭的故事。

其实,这种事就在我们身边。有个家长跟我说,孩子被同学取笑外貌、照片被转来转去,整个人变得沉默、不敢上学。还有学生因为一次小错误,被网友群起指责,最后连手机都不敢开。看起来只是几句留言,但造成的创伤,比现实中的拳头还痛。网络霸凌,不是别人的事,它可能就在我们自己孩子身上发生。

我们今晚办这场讲座,就是要让社会“醒着”。要醒觉、要正视、要行动。不要再说“只是开玩笑啦”,也不要再当旁观者。你的一句留言,可能伤人,也可能救人。网络需要理性,更需要温度。那份温度,其实就来自我们每一个人的同理心。

当然,讲到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们的主宾丁福营先生百忙之中抽空出席,也感谢我们的讲师黄靖斌女士,为我们带来专业又实用的分享。谢谢薛旨芊警长代表警方出席,让今晚多了警队的角度与经验。也谢谢时势组的筹委团队——钱进萍主任、詹和亿副主任、黄惠萍顾问、杨启好秘书长,还有所有理事同仁的用心付出。

希望今晚的分享,不只是听完就算,而是让大家带走一个信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守护社会,家庭,孩子的心理安全。让网络回归理性,让社会保持清醒,让我们的周边,能在充满尊重和爱的环境里生活。

 

主宾 砂总理政治秘书 丁福营先生致词

作为一名拥有三个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儿子的父亲,“霸凌” 这一话题,早已悄然融入我与孩子们的日常交流中。时常会从他们口中听到 “某某同学遭遇网霸” 的说法,而我初次听闻 “网霸” 一词时,曾一度困惑其含义 ——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从未有过这样的概念。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身处新时代,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需要 “多走一里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观察孩子是否有外在的身体伤害,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霸凌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它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往往比身体创伤更为深远。
 
事实上,网络霸凌并非青少年群体的 “专属课题”,成年人同样可能深陷其中。我们时常能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明星因长期遭受网络霸凌,不堪精神重负而选择轻生;在公共视野中的政治家们,更是网络霸凌的高频针对对象 —— 他们无所作为时会被指责,积极行动时会被质疑,即便政策落地有成效,仍难逃恶意批评。不可否认,对公共人物的监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这种监督应当建立在理性与尊重的基础上,而非用攻击性言语宣泄情绪。真正有价值的关注,是提出建设性意见,而非制造对立与伤害。
 
由会长 严学德(左7)​、时势组主任兼筹备会主席 钱进萍(右7)、时势组副主任 詹和亿(左5)赠送纪念品与感谢状予主宾 丁福营左(8)、讲师 黄靖斌(右6),讲师 薛旨芊警长(左6)。左起为青年团署理团长 黄斯彬,副团长 林欣慧,社团与社会组主任 市议员尹士华,副会长 陈秀凤。右起为经济组主任 拿督詹庆华,妇女组主任 刘婉美,副秘书 苏少萃,副会长 黄惠萍, 秘书长 杨启好
所有出席者大合照
 
讲师黄靖斌老师分享​

先看一组数据:网络霸凌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益普索的调查,全球范围里,马来西亚的网络霸凌问题排名第 5亚洲范围内,仅次于中国,位居第 2更让人揪心的是,2024 年益普索调查显示,近47% 的马来西亚家长,都表示自己认识 “被网络霸凌的孩子”。
 
不是遥远的新闻,是身边可能发生的事:9 岁女童被同学骂 “脸像黑猪、蠢得像狗”,网红揭黑料遭水军网暴后自杀…… 这些真实案例,都在提醒我们:网络霸凌,从来不是 “小孩子玩闹”。
 
什么是网络霸凌?
 
很多人觉得 “网上拌嘴而已,不算霸凌”,网络霸凌的定义其实很明确:用手机、电脑或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影片等形式,持续地伤害、羞辱或威胁他人的行为。
 
关键是它的 4 个 “藏不住的特性”,也是为什么网络霸凌比现实霸凌更难躲:
  1. 匿名性:躲在昵称后,就敢说现实里不敢说的恶言,甚至造谣;
  2. 快速传播:一条侮辱信息、一张私密照片,几分钟就能传遍全网;
  3. 无边界:不分白天黑夜,不管你在学校还是家里,霸凌都能 “找上门”;
  4. 持续性:伤害内容会留在网络上,哪怕过了很久,再看到还是会戳痛人。
举个例子:有人被移出群聊,其他人还在群里骂他 —— 这不是 “不合群”,是典型的 “群体排挤型霸凌”;
 
用 AI 换脸做别人的虚假视频,更是新兴的 “科技滥用霸凌”。别再觉得 “玩笑而已”,只要让对方感到受伤,就可能是霸凌。

网络霸凌的 3 大影响

“只是几句坏话,能有什么事?” 许多人都有这个误区,引用两位专家的话: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的心理师说:“网络霸凌虽只有语言,却能导致抑郁、甚至自杀,它不是玩笑。”台湾董氏基金会的叶雅馨主任更指出:“遭网络霸凌的青少年,自伤或自杀倾向是未受害者的近 5 倍!”
 
这些伤害,主要集中在 3 个维度,环环相扣:
  • 心理层面:焦虑到失眠、自卑到否定自己,甚至长期抑郁;
  • 人际与职场层面:不敢社交、刻意躲着人,严重的还会因为 “名声受损” 影响学业和工作;
  • 社会层面:恶言会扩散仇恨,大家越来越不敢信网络,最后甚至撕裂社会信任。
别以为 “我没遇到就没关系”—— 当网络环境充满恶意,没有人是旁观者。

对抗网络霸凌不是 “一个人的事”,而是 “个人 + 家庭 + 学校 + 法律” 的合力。

1. 个人层面

  • 发内容前多问一句:“这会让别人受伤吗?”(比如别乱评别人的长相、不转发没查证的八卦);
  • 看到不当内容别沉默,立刻点 “举报”(平台有责任处理);
  • 不泄露别人的私密信息,哪怕是 “朋友间的玩笑” 也不行。

2. 家庭 + 学校

家长要多和孩子聊 “网上的事”,不是质问 “你又玩手机”,而是问 “今天上网有没有遇到不舒服的事?”;学校可以多搞反霸凌讲座,和家长同步情况 —— 黄老师强调:“家校合力,才能早发现危机。”

3. 法律层面

马来西亚有明确法律管网络霸凌:《通讯与多媒体法令 1998》《刑事法典》修正案,还有保护孩子的《儿童性侵犯法令 2017》。黄老师特别提醒:“转发霸凌内容也可能犯法,开玩笑不是借口,造成伤害就要担责。”

4. 如果你是受害者

  • 第一步:不回应、保存证据(截图对话、记下发文时间和网址);
  • 第二步:封锁对方,严重的话报案(警局、教育部 Aduan Buli 平台,或打反霸凌热线 014-800 9325);
  • 第三步:找信任的人倾诉,也可以打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的热线 15995——“被霸凌不是你的错,错的是伤害你的人。”
最后:“网络是工具,更是镜子 —— 你敲下的每一个字,都在照见自己的内心。” 我们没办法让网络消失,但可以选择做 “温暖的传播者”:少一句恶言,多一次举报,多一份关心。
 
毕竟,谁不希望打开手机时,看到的是善意,而不是伤害呢?
维权与取证指南
 
薛警官强调的 “截图含网络链接” 完全符合马来西亚司法要求。警方明确:包含 URL、发布时间、账号信息的完整截图可直接作为电子证据,配合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后台数据,可快速锁定行为人。
 
维权步骤:
  1. 即时取证对霸凌内容截图(含链接)、录屏,保存发布者账号信息;
  1. 官方举报向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MCMC)提交证据,或直接向警方报案;
  1. 刑事立案若涉及性侵、自杀诱导等重罪,警方将依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启动快速侦查,3 日内决定是否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