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巫省华团会长严学德于2025年10月19日发布文告。面对近期震撼社会的多起校园暴力事件,他明确表示:“教育殿堂屡成悲剧现场,敲响的是体系崩坏的警钟”,并从制度、教师、家庭三方面,深度检视我国教育面临的深层危机,提出教育复兴的全民共担路径。
从校园凶杀案到政府措施,检视我国教育的深层危机
诗巫省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严学德表示,校园悲剧震惊全国,教育体系已亮起红灯。近期一宗中学校园凶杀案震撼社会——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学生,在校园内亲手夺走同学的性命。
“这不仅是极端的校园暴力,也是社会深层创伤的显现。”他说,回顾近来查拉坠楼案、四学生轮奸案等事件,短时间内频频爆发的校园安全问题,再次提醒我们:教育殿堂若屡屡成为悲剧现场,那绝不是个案,而是体系的警钟在敲响。
严学德指出,网络舆论声势浩大——有人愤怒,有人哀痛,也有人直指教育部长应引咎辞职。然而,悲剧的根源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失误,而是长期积累的系统性崩坏。他说,正如某父母那句深刻的叹息:“没有父母花十四年去养一个杀人犯”。这句话沉重地提醒社会,悲剧背后不仅是孩子的迷失,还有家庭的缺失、学校的失守与社会的疏离。
防范措施不是根治之道
针对内阁宣布的三项校园安全措施——包括禁止16岁以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设立校园安全委员会,以及以金属探测器扫描学生书包——诗巫省华人社团联合会认为,政府虽有维护校园安全的责任,但任何政策都必须兼顾教育自由与家庭教育的自主空间,避免以“安全”之名过度管制学生,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成长权利。
校园安全问题确实需要正视。近年来,社会频传校园暴力、霸凌及青少年情绪问题,已引起公众忧虑。然而,治标不应取代治本。禁止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看似可减少不良内容传播或社交媒体成瘾,但却忽略了现代教育已进入数码学习时代。智能设备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获取知识、完成作业、接触世界的窗口。若全面禁止,将造成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也增加教师与家长在沟通与管理上的困难。
尤其在紧急情况下,学生若无法通过手机与家长保持联系,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教育政策应强化使用规范,而非一刀切的禁止。我们更希望教育部能加强数码公民教育,教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而不是以封锁的方式应对问题。
至于以金属探测器扫描学生书包的措施,虽可在特定风险环境下提升防范作用,但若在全国学校普遍实施,势必改变校园氛围。学校本应是信任、尊重与学习的空间,而非被怀疑与监控的场所。若学生每天都要经过安检,他们可能在心理上感受到不被信任,甚至将学校视为高压环境。这种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会削弱教育的温度与意义。
诗巫省华团呼吁,教育部在制定和执行任何校园安全措施前,应广泛征询教师组织、家长协会、公会及学生代表的意见。校园安全并非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社会共同建设的成果。政府应从源头加强心理辅导、人文关怀与家庭教育,建立师生信任机制,强化校园巡逻与安全通报系统,而非依赖极端或表面化的手段。
我们理解政府维护校园安全的良好出发点,但希望当局能以教育为核心,以信任为基础,以理性为导向。安全与自由并非对立,只要政策设计得当,两者完全可以并行。唯有在教育者、家长及社会三方的合作下,孩子才能在安全而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他强调,教育部长可以更替,政策可以更迭,唯有教育理念与体制不变,新的悲剧仍会如死灰复燃。
教育制度迷航,方向失焦
严学德直言,教育制度的迷失,是方向错乱与政策失焦的深层根源。过去十余年,教育部不断推出新制度、新课程,却鲜少对过往政策成效进行严肃回顾。
“课程改革沦为政治试验,教师与学生成为实验对象;政策更新快速,却牺牲思想连贯性与实践稳定性。”
他指出,教育不应成为政党运作的舞台,而应以学生为本、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科学性与中立性。“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回归专业,而非沦为意识形态的附庸。”
教师失尊 教育失魂
教师地位的滑落,是教育危机中最深的隐痛。繁重的行政事务、投诉文化与舆论压力,让教师逐渐失去教学的热情与空间。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一旦严格执教或维系课堂纪律,便可能承受家长投诉、媒体指责、上级问责。教师变得不敢教、不愿教、也教不动,这正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他强调,一个国家若不能尊重教师,便是在抛弃对未来的尊重。政府应立法保障教师权益、恢复校方纪律权,让教师能够“教、敢教、有尊严地教。”
家庭失守 社会失衡
家庭教育的缺位让孩子的第一课堂彻底失守。许多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却忽略家庭才是品格塑造的根基。溺爱与纵容使孩子难以承担责任;教育的问题,其根在家庭的失守与社会的失衡,而非课室之内。
“溺爱、纵容、缺乏边界,使孩子无法辨别是非、也难以承担责任。教育的问题,其根不在课室,而在于家庭与社会的失职。”
他也批评,社会的功利化进一步让教育被市场逻辑吞噬。“在‘分数至上、升学唯一’的焦虑下,我们培养出高智而低情的一代——会考试,却失去关怀;懂科技,却丧失善良。”
教育复兴需全民共担
他呼吁政府、教育界与社会各界携手推动教育复兴,强调唯有从制度与价值双轨并进,方能修复裂痕重重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重建,不能只靠政策,更需要全民的觉醒与参与。”
他指出,教育复兴应以尊师重道为根本,家校共育为纽带,制度改革为支撑,价值回归为灵魂。政府应立法保障教师权益,恢复校方纪律权,让教师敢教、能教、也愿意教;家庭应重新担起教育责任,成为孩子品格与情感教育的第一课堂;教育体系则应强化品格、公民与人文教育,培育有思想、有温度、有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
“唯有如此,教育才能从表层修补走向深层复兴,让学校重拾人性温度,让孩子重新相信未来。”
“教育绝非政治秀,而是一代人的灵魂工程。”他说,当教育沉沦,国家未来便陷入黑暗;唯有教育觉醒,人民的希望才会重新燃起。
结语:教育觉醒,国家方能复兴
严学德最后强调,教育绝非政治秀,而是一代人的灵魂工程。
“当教育沉沦,国家未来便陷入黑暗;当教育觉醒,人民的希望才会重新燃起。”
他呼吁政府不再掩盖问题、不再粉饰太平,也呼吁社会不再冷漠旁观、不再容忍不平衡。“唯有正视病灶、勇于改革,教育才有可能重生——而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国家复兴。”